「java实现ks」java实现跨平台需要的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java实现ks,以及java实现跨平台需要的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JAVA实现简单的画图板
楼主写一个html,很容易把下面代码嵌入到applet,可以google一下实现,
还有copy自己不知道算不算复制。。。-_-!
--------------------------------------------------------------------
楼主给你一个我的,直接保存成pb.java编译运行,就是你要的画图功能 ,可以参考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port java.applet.*;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geom.*;
import java.io.*;
class Poin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int x,y;
Color col;
int tool;
int boarder;
Point(int x, int y, Color col, int tool, int boarder)
{
this.x = x;
this.y = y;
this.col = col;
this.tool = tool;
this.boarder = boarder;
}
}
class paintboard extends 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MouseMotionListener,MouseListener,ItemListener
{
int x = -1, y = -1;
int con = 1;//画笔大小
int Econ = 5;//橡皮大小
int toolFlag = 0;//toolFlag:工具标记
//toolFlag工具对应表:
//(0--画笔);(1--橡皮);(2--清除);
//(3--直线);(4--圆);(5--矩形);
Color c = new Color(0,0,0); //画笔颜色
BasicStroke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画笔粗细
Point cutflag = new Point(-1, -1, c, 6, con);//截断标志
Vector paintInfo = null;//点信息向量组
int n = 1;
FileInputStream picIn = null;
FileOutputStream picOut = null;
ObjectInputStream VIn = null;
ObjectOutputStream VOut = null;
// *工具面板--画笔,直线,圆,矩形,多边形,橡皮,清除*/
Panel toolPanel;
Button eraser, drLine,drCircle,drRect;
Button clear ,pen;
Choice ColChoice,SizeChoice,EraserChoice;
Button colchooser;
Label 颜色,大小B,大小E;
//保存功能
Button openPic,savePic;
FileDialog openPicture,savePicture;
paintboard(String s)
{
super(s);
addMouseMotionListener(this);
addMouseListener(this);
paintInfo = new Vector();
/*各工具按钮及选择项*/
//颜色选择
ColChoice = new Choice();
ColChoice.add("black");
ColChoice.add("red");
ColChoice.add("blue");
ColChoice.add("green");
ColChoice.addItemListener(this);
//画笔大小选择
SizeChoice = new Choice();
SizeChoice.add("1");
SizeChoice.add("3");
SizeChoice.add("5");
SizeChoice.add("7");
SizeChoice.add("9");
SizeChoice.addItemListener(this);
//橡皮大小选择
EraserChoice = new Choice();
EraserChoice.add("5");
EraserChoice.add("9");
EraserChoice.add("13");
EraserChoice.add("17");
EraserChoice.addItemListener(this);
////////////////////////////////////////////////////
toolPanel = new Panel();
clear = new Button("清除");
eraser = new Button("橡皮");
pen = new Button("画笔");
drLine = new Button("画直线");
drCircle = new Button("画圆形");
drRect = new Button("画矩形");
openPic = new Button("打开图画");
savePic = new Button("保存图画");
colchooser = new Button("显示调色板");
//各组件事件监听
clear.addActionListener(this);
eraser.addActionListener(this);
pen.addActionListener(this);
drLine.addActionListener(this);
drCircle.addActionListener(this);
drRect.addActionListener(this);
openPic.addActionListener(this);
savePic.addActionListener(this);
colchooser.addActionListener(this);
颜色 = new Label("画笔颜色",Label.CENTER);
大小B = new Label("画笔大小",Label.CENTER);
大小E = new Label("橡皮大小",Label.CENTER);
//面板添加组件
toolPanel.add(openPic);
toolPanel.add(savePic);
toolPanel.add(pen);
toolPanel.add(drLine);
toolPanel.add(drCircle);
toolPanel.add(drRect);
toolPanel.add(颜色); toolPanel.add(ColChoice);
toolPanel.add(大小B); toolPanel.add(SizeChoice);
toolPanel.add(colchooser);
toolPanel.add(eraser);
toolPanel.add(大小E); toolPanel.add(EraserChoice);
toolPanel.add(clear);
//工具面板到APPLET面板
add(toolPanel,BorderLayout.NORTH);
setBounds(60,60,900,600); setVisible(true);
validate();
//dialog for save and load
openPicture = new FileDialog(this,"打开图画",FileDialog.LOAD);
openPicture.setVisible(false);
savePicture = new FileDialog(this,"保存图画",FileDialog.SAVE);
savePicture.setVisible(false);
openPicture.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 openPicture.setVisible(false); }
});
savePicture.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 savePicture.setVisible(false); }
});
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 System.exit(0);}
});
}
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
{
Graphics2D g2d = (Graphics2D)g;
Point p1,p2;
n = paintInfo.size();
if(toolFlag==2)
g.clearRect(0,0,getSize().width,getSize().height);//清除
for(int i=0; in ;i++){
p1 = (Point)paintInfo.elementAt(i);
p2 = (Point)paintInfo.elementAt(i+1);
size = new BasicStroke(p1.boarder,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g2d.setColor(p1.col);
g2d.setStroke(size);
if(p1.tool==p2.tool)
{
switch(p1.tool)
{
case 0://画笔
Line2D line1 = new Line2D.Double(p1.x, p1.y, p2.x, p2.y);
g2d.draw(line1);
break;
case 1://橡皮
g.clearRect(p1.x, p1.y, p1.boarder, p1.boarder);
break;
case 3://画直线
Line2D line2 = new Line2D.Double(p1.x, p1.y, p2.x, p2.y);
g2d.draw(line2);
break;
case 4://画圆
Ellipse2D ellipse = new Ellipse2D.Double(p1.x, p1.y, Math.abs(p2.x-p1.x) , Math.abs(p2.y-p1.y));
g2d.draw(ellipse);
break;
case 5://画矩形
Rectangle2D rect = new Rectangle2D.Double(p1.x, p1.y, Math.abs(p2.x-p1.x) , Math.abs(p2.y-p1.y));
g2d.draw(rect);
break;
case 6://截断,跳过
i=i+1;
break;
default :
}//end switch
}//end if
}//end for
}
public void itemStateChanged(ItemEvent e)
{
if(e.getSource()==ColChoice)//预选颜色
{
String name = ColChoice.getSelectedItem();
if(name=="black")
{c = new Color(0,0,0); }
else if(name=="red")
{c = new Color(255,0,0);}
else if(name=="green")
{c = new Color(0,255,0);}
else if(name=="blue")
{c = new Color(0,0,255);}
}
else if(e.getSource()==SizeChoice)//画笔大小
{
String selected = SizeChoice.getSelectedItem();
if(selected=="1")
{
con = 1;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
else if(selected=="3")
{
con = 3;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
else if(selected=="5")
{con = 5;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
else if(selected=="7")
{con = 7;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
else if(selected=="9")
{con = 9;
size = new BasicStroke(con,BasicStroke.CAP_BUTT,BasicStroke.JOIN_BEVEL);
}
}
else if(e.getSource()==EraserChoice)//橡皮大小
{
String Esize = EraserChoice.getSelectedItem();
if(Esize=="5")
{ Econ = 5*2; }
else if(Esize=="9")
{ Econ = 9*2; }
else if(Esize=="13")
{ Econ = 13*2; }
else if(Esize=="17")
{ Econ = 17*3; }
}
}
public void mouseDragged(MouseEvent e)
{
Point p1 ;
switch(toolFlag){
case 0://画笔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1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1);
repaint();
break;
case 1://橡皮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1 = new Point(x, y, null, toolFlag, Econ);
paintInfo.addElement(p1);
repaint();
break;
default :
}
}
public void mouseMoved(MouseEvent e) {}
public void update(Graphics g)
{
paint(g);
}
public void mousePressed(MouseEvent e)
{
Point p2;
switch(toolFlag){
case 3://直线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2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2);
break;
case 4: //圆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2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2);
break;
case 5: //矩形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2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2);
break;
default :
}
}
public void mouseReleased(MouseEvent e)
{
Point p3;
switch(toolFlag){
case 0://画笔
paintInfo.addElement(cutflag);
break;
case 1: //eraser
paintInfo.addElement(cutflag);
break;
case 3://直线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3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3);
paintInfo.addElement(cutflag);
repaint();
break;
case 4: //圆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3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3);
paintInfo.addElement(cutflag);
repaint();
break;
case 5: //矩形
x = (int)e.getX();
y = (int)e.getY();
p3 = new Point(x, y, c, toolFlag, con);
paintInfo.addElement(p3);
paintInfo.addElement(cutflag);
repaint();
break;
default:
}
}
public void mouseEntered(MouseEvent e){}
public void mouseExited(MouseEvent e){}
public void mouseClicked(MouseEvent e){}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if(e.getSource()==pen)//画笔
{toolFlag = 0;}
if(e.getSource()==eraser)//橡皮
{toolFlag = 1;}
if(e.getSource()==clear)//清除
{
toolFlag = 2;
paintInfo.removeAllElements();
repaint();
}
if(e.getSource()==drLine)//画线
{toolFlag = 3;}
if(e.getSource()==drCircle)//画圆
{toolFlag = 4;}
if(e.getSource()==drRect)//画矩形
{toolFlag = 5;}
if(e.getSource()==colchooser)//调色板
{
Color newColor = JColorChooser.showDialog(this,"调色板",c);
c = newColor;
}
if(e.getSource()==openPic)//打开图画
{
openPicture.setVisible(true);
if(openPicture.getFile()!=null)
{
int tempflag;
tempflag = toolFlag;
toolFlag = 2 ;
repaint();
try{
paintInfo.removeAllElements();
File filein = new File(openPicture.getDirectory(),openPicture.getFile());
pic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in);
V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picIn);
paintInfo = (Vector)VIn.readObject();
VIn.close();
repaint();
toolFlag = tempflag;
}
catch(ClassNotFoundException IOe2)
{
repaint();
toolFlag = tempflag;
System.out.println("can not read object");
}
catch(IOException IOe)
{
repaint();
toolFlag = tempflag;
System.out.println("can not read file");
}
}
}
if(e.getSource()==savePic)//保存图画
{
savePicture.setVisible(true);
try{
File fileout = new File(savePicture.getDirectory(),savePicture.getFile());
picOut = new FileOutputStream(fileout);
VOut = new ObjectOutputStream(picOut);
VOut.writeObject(paintInfo);
VOut.close();
}
catch(IOException IOe)
{
System.out.println("can not write object");
}
}
}
}//end paintboard
public class p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paintboard("画图程序"); }
}
Java代码优化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1、 尽量指定类的final修饰符 带有final修饰符的类是不可派生的。
在Java核心API中,有许多应用final的例子,例如java.lang.String。为String类指定final防止了人们覆盖length()方法。另外,如果指定一个类为final,则该类所有的方法都是final。Java编译器会寻找机会内联(inline)所有的final方法(这和具体的编译器实现有关)。此举能够使性能平均提高50% 。
2、 尽量重用对象。
特别是String 对象的使用中,出现字符串连接情况时应用StringBuffer 代替。由于系统不仅要花时间生成对象,以后可能还需花时间对这些对象进行垃圾回收和处理。因此,生成过多的对象将会给程序的性能带来很大的影响。
3、 尽量使用局部变量,调用方法时传递的参数以及在调用中创建的临时变量都保存在栈(Stack)中,速度较快。
其他变量,如静态变量、实例变量等,都在堆(Heap)中创建,速度较慢。另外,依赖于具体的编译器/JVM,局部变量还可能得到进一步优化。请参见《尽可能使用堆栈变量》。
4、 不要重复初始化变量
默认情况下,调用类的构造函数时, Java会把变量初始化成确定的值:所有的对象被设置成null,整数变量(byte、short、int、long)设置成0,float和double变量设置成0.0,逻辑值设置成false。当一个类从另一个类派生时,这一点尤其应该注意,因为用new关键词创建一个对象时,构造函数链中的所有构造函数都会被自动调用。
5、 在JAVA + ORACLE 的应用系统开发中,java中内嵌的SQL语句尽量使用大写的形式,以减轻ORACLE解析器的解析负担。
6、 Java 编程过程中,进行数据库连接、I/O流操作时务必小心,在使用完毕后,即使关闭以释放资源。
因为对这些大对象的操作会造成系统大的开销,稍有不慎,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7、 由于JVM的有其自身的GC机制,不需要程序开发者的过多考虑,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开发者负担,但同时也遗漏了隐患,过分的创建对象会消耗系统的大量内存,严重时会导致内存泄露,因此,保证过期对象的及时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JVM回收垃圾的条件是:对象不在被引用;然而,JVM的GC并非十分的机智,即使对象满足了垃圾回收的条件也不一定会被立即回收。所以,建议我们在对象使用完毕,应手动置成null。
8、 在使用同步机制时,应尽量使用方法同步代替代码块同步。
9、 尽量减少对变量的重复计算
例如:for(int i = 0;i list.size; i ++) {
…
}
应替换为:
for(int i = 0,int len = list.size();i len; i ++){
…
}
10、尽量采用lazy loading 的策略,即在需要的时候才开始创建。
例如: String str = “aaa”;
if(i == 1) {
list.add(str);
}
应替换为:
if(i == 1) {
String str = “aaa”;
list.add(str);
}
11、慎用异常
异常对性能不利。抛出异常首先要创建一个新的对象。Throwable接口的构造函数调用名为fillInStackTrace()的本地(Native)方法,fillInStackTrace()方法检查堆栈,收集调用跟踪信息。只要有异常被抛出,VM就必须调整调用堆栈,因为在处理过程中创建了一个新的对象。 异常只能用于错误处理,不应该用来控制程序流程。
12、不要在循环中使用:
Try {
} catch() {
}
应把其放置在最外层。
13、StringBuffer 的使用:
StringBuffer表示了可变的、可写的字符串。
有三个构造方法 :
StringBuffer (); //默认分配16个字符的空间
StringBuffer (int size); //分配size个字符的空间
StringBuffer (String str); //分配16个字符+str.length()个字符空间
你可以通过StringBuffer的构造函数来设定它的初始化容量,这样可以明显地提升性能。
这里提到的构造函数是StringBuffer(int length),length参数表示当前的StringBuffer能保持的字符数量。你也可以使用ensureCapacity(int minimumcapacity)方法在StringBuffer对象创建之后设置它的容量。首先我们看看StringBuffer的缺省行为,然后再找出一条更好的提升性能的途径。
StringBuffer在内部维护一个字符数组,当你使用缺省的构造函数来创建StringBuffer对象的时候,因为没有设置初始化字符长度,StringBuffer的容量被初始化为16个字符,也就是说缺省容量就是16个字符。当StringBuffer达到最大容量的时候,它会将自身容量增加到当前的2倍再加2,也就是(2*旧值+2)。如果你使用缺省值,初始化之后接着往里面追加字符,在你追加到第16个字符的时候它会将容量增加到34(2*16+2),当追加到34个字符的时候就会将容量增加到70(2*34+2)。无论何事只要StringBuffer到达它的最大容量它就不得不创建一个新的字符数组然后重新将旧字符和新字符都拷贝一遍――这也太昂贵了点。所以总是给StringBuffer设置一个合理的初始化容量值是错不了的,这样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性能增益。StringBuffer初始化过程的调整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所以,使用一个合适的容量值来初始化StringBuffer永远都是一个最佳的建议。
14、合理的使用Java类 java.util.Vector。
简单地说,一个Vector就是一个java.lang.Object实例的数组。Vector与数组相似,它的元素可以通过整数形式的索引访问。但是,Vector类型的对象在创建之后,对象的大小能够根据元素的增加或者删除而扩展、缩小。请考虑下面这个向Vector加入元素的例子:
Object bj = new Object();
Vector v = new Vector(100000);
for(int I=0;
I100000; I++) { v.add(0,obj); }
除非有绝对充足的理由要求每次都把新元素插入到Vector的前面,否则上面的代码对性能不利。在默认构造函数中,Vector的初始存储能力是10个元素,如果新元素加入时存储能力不足,则以后存储能力每次加倍。Vector类就对象StringBuffer类一样,每次扩展存储能力时,所有现有的元素都要复制到新的存储空间之中。下面的代码片段要比前面的例子快几个数量级:
Object bj = new Object();
Vector v = new Vector(100000);
for(int I=0; I100000; I++) { v.add(obj); }
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Vector类的remove()方法。由于Vector中各个元素之间不能含有“空隙”,删除除最后一个元素之外的任意其他元素都导致被删除元素之后的元素向前移动。也就是说,从Vector删除最后一个元素要比删除第一个元素“开销”低好几倍。
假设要从前面的Vector删除所有元素,我们可以使用这种代码:
for(int I=0; I100000; I++)
{
v.remove(0);
}
但是,与下面的代码相比,前面的代码要慢几个数量级:
for(int I=0; I100000; I++)
{
v.remove(v.size()-1);
}
从Vector类型的对象v删除所有元素的最好方法是:
v.removeAllElements();
假设Vector类型的对象v包含字符串“Hello”。考虑下面的代码,它要从这个Vector中删除“Hello”字符串:
String s = "Hello";
int i = v.indexOf(s);
if(I != -1) v.remove(s);
这些代码看起来没什么错误,但它同样对性能不利。在这段代码中,indexOf()方法对v进行顺序搜索寻找字符串“Hello”,remove(s)方法也要进行同样的顺序搜索。改进之后的版本是:
String s = "Hello";
int i = v.indexOf(s);
if(I != -1) v.remove(i);
这个版本中我们直接在remove()方法中给出待删除元素的精确索引位置,从而避免了第二次搜索。一个更好的版本是:
String s = "Hello"; v.remove(s);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有关Vector类的代码片段:
for(int I=0; I++;I v.length)
如果v包含100,000个元素,这个代码片段将调用v.size()方法100,000次。虽然size方法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但它仍旧需要一次方法调用的开销,至少JVM需要为它配置以及清除堆栈环境。在这里,for循环内部的代码不会以任何方式修改Vector类型对象v的大小,因此上面的代码最好改写成下面这种形式:
int size = v.size(); for(int I=0; I++;Isize)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改动,但它仍旧赢得了性能。毕竟,每一个CPU周期都是宝贵的。
15、当复制大量数据时,使用System.arraycopy()命令。
int[] src={1,3,5,6,7,8};
int[] dest = new int[6];
System.arraycopy(src, 0, dest, 0, 6);
src:源数组; srcPos:源数组要复制的起始位置;
dest:目的数组; destPos:目的数组放置的起始位置;
length:复制的长度.
注意:src and dest都必须是同类型或者可以进行转换类型的数组.
16、代码重构:增强代码的可读性。
public class ShopCart {
private List carts ;
…
public void add (Object item) {
if(carts == null) {
carts = new ArrayList();
}
crts.add(item);
}
public void remove(Object item) {
if(carts. contains(item)) {
carts.remove(item);
}
}
public List getCarts() {
//返回只读列表
return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carts);
}
//不推荐这种方式
//this.getCarts().add(item);
}
17、不用new关键词创建类的实例
用new关键词创建类的实例时,构造函数链中的所有构造函数都会被自动调用。但如果一个对象实现了Cloneable接口,我们可以调用它的clone()方法。clone()方法不会调用任何类构造函数。
在使用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的场合,如果用Factory模式创建对象,则改用clone()方法创建新的对象实例非常简单。例如,下面是Factory模式的一个典型实现: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new Credit();
}
改进后的代码使用clone()方法,如下所示:
private static Credit BaseCredit = new Credit();
public static Credit getNewCredit() {
return (Credit) BaseCredit.clone();
}
上面的思路对于数组处理同样很有用。
18、乘法和除法
考虑下面的代码:
for (val = 0; val 100000; val +=5) {
alterX = val * 8; myResult = val * 2;
}
用移位操作替代乘法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性能。下面是修改后的代码:
for (val = 0; val 100000; val += 5) {
alterX = val 3; myResult = val 1;
}
修改后的代码不再做乘以8的操作,而是改用等价的左移3位操作,每左移1位相当于乘以2。相应地,右移1位操作相当于除以2。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移位操作速度快,但可能使代码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最好加上一些注释。
19、在JSP页面中关闭无用的会话。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以为session在有客户端访问时就被创建,然而事实是直到某server端程序调用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这样的语句时才被创建,注意如果JSP没有显示的使用 关闭session,则JSP文件在编译成Servlet时将会自动加上这样一条语句HttpSession session = 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这也是JSP中隐含的session对象的来历。由于session会消耗内存资源,因此,如果不打算使用session,应该在所有的JSP中关闭它。
对于那些无需跟踪会话状态的页面,关闭自动创建的会话可以节省一些资源。使用如下page指令:%@ page session="false"%
20、JDBC与I/O
如果应用程序需要访问一个规模很大的数据集,则应当考虑使用块提取方式。默认情况下,JDBC每次提取32行数据。举例来说,假设我们要遍历一个5000行的记录集,JDBC必须调用数据库157次才能提取到全部数据。如果把块大小改成512,则调用数据库的次数将减少到10次。
21、Servlet与内存使用
许多开发者随意地把大量信息保存到用户会话之中。一些时候,保存在会话中的对象没有及时地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从性能上看,典型的症状是用户感到系统周期性地变慢,却又不能把原因归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组件。如果监视JVM的堆空间,它的表现是内存占用不正常地大起大落。
解决这类内存问题主要有二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所有作用范围为会话的Bean中实现HttpSessionBindingListener接口。这样,只要实现valueUnbound()方法,就可以显式地释放Bean使用的资源。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尽快地把会话作废。大多数应用服务器都有设置会话作废间隔时间的选项。另外,也可以用编程的方式调用会话的setMaxInactiveInterval()方法,该方法用来设定在作废会话之前,Servlet容器允许的客户请求的最大间隔时间,以秒计。
22、使用缓冲标记
一些应用服务器加入了面向JSP的缓冲标记功能。例如,BEA的WebLogic Server从6.0版本开始支持这个功能,Open Symphony工程也同样支持这个功能。JSP缓冲标记既能够缓冲页面片断,也能够缓冲整个页面。当JSP页面执行时,如果目标片断已经在缓冲之中,则生成该片断的代码就不用再执行。页面级缓冲捕获对指定URL的请求,并缓冲整个结果页面。对于购物篮、目录以及门户网站的主页来说,这个功能极其有用。对于这类应用,页面级缓冲能够保存页面执行的结果,供后继请求使用。
23、选择合适的引用机制
在典型的JSP应用系统中,页头、页脚部分往往被抽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引入页头、页脚。当前,在JSP页面中引入外部资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include指令,以及include动作。
include指令:例如%@ include file="copyright.html" %。该指令在编译时引入指定的资源。在编译之前,带有include指令的页面和指定的资源被合并成一个文件。被引用的外部资源在编译时就确定,比运行时才确定资源更高效。
include动作:例如jsp:include page="copyright.jsp" /。该动作引入指定页面执行后生成的结果。由于它在运行时完成,因此对输出结果的控制更加灵活。但时,只有当被引用的内容频繁地改变时,或者在对主页面的请求没有出现之前,被引用的页面无法确定时,使用include动作才合算。
24、及时清除不再需要的会话
为了清除不再活动的会话,许多应用服务器都有默认的会话超时时间,一般为30分钟。当应用服务器需要保存更多会话时,如果内存容量不足,操作系统会把部分内存数据转移到磁盘,应用服务器也可能根据“最近最频繁使用”(Most Recently Used)算法把部分不活跃的会话转储到磁盘,甚至可能抛出“内存不足”异常。在大规模系统中,串行化会话的代价是很昂贵的。当会话不再需要时,应当及时调用HttpSession.invalidate()方法清除会话。HttpSession.invalidate()方法通常可以在应用的退出页面调用。
25、不要将数组声明为:public static final 。
26、HashMap的遍历效率讨论
经常遇到对HashMap中的key和value值对的遍历操作,有如下两种方法:
MapString, String[] para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第一个循环
SetString appFieldDefIds = paraMap.keySet();
for (String appFieldDefId : appFieldDefIds) {
String[] values = paraMap.get(appFieldDefId);
......
}
//第二个循环
for(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paraMap.entrySet()){
String appFieldDefId = entry.getKey();
String[] values = entry.getValue();
.......
}
第一种实现明显的效率不如第二种实现。
分析如下 SetString appFieldDefIds = paraMap.keySet(); 是先从HashMap中取得keySet
代码如下:
public SetK keySet() {
SetK ks = keySet;
return (ks != null ? ks : (keySet = new KeySet()));
}
private class KeySet extends AbstractSetK {
public IteratorK iterator() {
return newKeyIterator();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public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
return containsKey(o);
}
public boolean remove(Object o) {
return HashMap.this.removeEntryForKey(o) != null;
}
public void clear() {
HashMap.this.clear();
}
}
其实就是返回一个私有类KeySet, 它是从AbstractSet继承而来,实现了Set接口。
再来看看for/in循环的语法
for(declaration : expression)
statement
在执行阶段被翻译成如下各式
for(IteratorE #i = (expression).iterator(); #i.hashNext();){
declaration = #i.next();
statement
}
因此在第一个for语句for (String appFieldDefId : appFieldDefIds) 中调用了HashMap.keySet().iterator()
而这个方法调用了newKeyIterator()
IteratorK newKeyIterator() {
return new KeyIterator();
}
private class KeyIterator extends HashIteratorK {
public K next() {
return nextEntry().getKey();
}
}
所以在for中还是调用了
在第二个循环for(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paraMap.entrySet())中使用的Iterator是如下的一个内部
类
private class EntryIterator extends HashIteratorMap.EntryK,V {
public Map.EntryK,V next() {
return nextEntry();
}
}
此时第一个循环得到key,第二个循环得到HashMap的Entry效率就是从循环里面体现出来的第二个循环此致可以直接取key和value值而第一个循环还是得再利用HashMap的get(Object key)来取value值现在看看HashMap的get(Object key)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Object k = maskNull(key);
int hash = hash(k);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ntry[] table
EntryK,V e = table;
while (true) {
if (e == null)
return null;
if (e.hash == hash eq(k, e.key))
return e.value;
e = e.next;
}
}
其实就是再次利用Hash值取出相应的Entry做比较得到结果,所以使用第一中循环相当于两次进入HashMap的Entry
中而第二个循环取得Entry的值之后直接取key和value,效率比第一个循环高。其实按照Map的概念来看也应该是用第二个循环好一点,它本来就是key和value的值对,将key和value分开操作在这里不是个好选择。
27、array(数组) 和 ArryList的使用
array([]):最高效;但是其容量固定且无法动态改变;
ArrayList:容量可动态增长;但牺牲效率;
基于效率和类型检验,应尽可能使用array,无法确定数组大小时才使用ArrayList!
ArrayList是Array的复杂版本
ArrayList内部封装了一个Object类型的数组,从一般的意义来说,它和数组没有本质的差别,甚至于ArrayList的许多方法,如Index、IndexOf、Contains、Sort等都是在内部数组的基础上直接调用Array的对应方法。
ArrayList存入对象时,抛弃类型信息,所有对象屏蔽为Object,编译时不检查类型,但是运行时会报错。
注:jdk5中加入了对泛型的支持,已经可以在使用ArrayList时进行类型检查。
从这一点上看来,ArrayList与数组的区别主要就是由于动态增容的效率问题了
28、尽量使用HashMap 和ArrayList ,除非必要,否则不推荐使用HashTable和Vector ,后者由于使用同步机制,而导致了性能的开销。
29、StringBuffer 和StringBuilder的区别:
java.lang.StringBuffer线程安全的可变字符序列。一个类似于 String 的字符串缓冲区,但不能修改。
StringBuilder。与该类相比,通常应该优先使用 java.lang.StringBuilder类,因为它支持所有相同的操作,但由于它不执行同步,所以速度更快。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在构造 StirngBuffer 或 StirngBuilder 时应尽可能指定它的容量。当然,如果你操作的字符串长度不超过 16 个字符就不用了。 相同情况下使用 StirngBuilder 相比使用 StringBuffer 仅能获得 10%-15% 左右的性能提升,但却要冒多线程不安全的风险。而在现实的模块化编程中,负责某一模块的程序员不一定能清晰地判断该模块是否会放入多线程的环境中运行,因此:除非你能确定你的系统的瓶颈是在 StringBuffer 上,并且确定你的模块不会运行在多线程模式下,否则还是用 StringBuffer 吧。
30、尽量避免使用split
除非是必须的,否则应该避免使用split,split由于支持正则表达式,所以效率比较低,如果是频繁的几十,几百万的调用将会耗费大量资源,如果确实需要频繁的调用split,可以考虑使用apache的 StringUtils.split(string,char),频繁split的可以缓存结果。
其他补充:
1、及时清除不再使用的对象,设为null
2、尽可能使用final,static等关键字
3、尽可能使用buffered对象
如何优化代码使JAVA源文件及编译后CLASS文件更小
1 尽量使用继承,继承的方法越多,你要写的代码量也就越少
2 打开JAVA编译器的优化选项: javac -O 这个选项将删除掉CLASS文件中的行号,并能把
一些private, static,final的小段方法申明为inline方法调用
3 把公用的代码提取出来
4 不要初始化很大的数组,尽管初始化一个数组在JAVA代码中只是一行的代码量,但
编译后的代码是一行代码插入一个数组的元素,所以如果你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在数组
中的话,可以先把这些数据放在String中,然后在运行期把字符串解析到数组中
5 日期类型的对象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如果你要存储大量的日期对象,可以考虑把它存储为
long型,然后在使用的时候转换为Date类型
6 类名,方法名和变量名尽量使用简短的名字,可以考虑使用Hashjava, Jobe, Obfuscate and Jshrink等工具自动完成这个工作
7 将static final类型的变量定义到Interface中去
8 算术运算 能用左移/右移的运算就不要用*和/运算,相同的运算不要运算多次
2. 不要两次初始化变量
Java通过调用独特的类构造器默认地初始化变量为一个已知的值。所有的对象被设置成null,integers (byte, short, int, long)被设置成0,float和double设置成0.0,Boolean变量设置成false。这对那些扩展自其它类的类尤其重要,这跟使用一个新的关键词创建一个对象时所有一连串的构造器被自动调用一样。
3. 在任何可能的地方让类为Final
标记为final的类不能被扩展。在《核心Java API》中有大量这个技术的例子,诸如java.lang.String。将String类标记为final阻止了开发者创建他们自己实现的长度方法。
更深入点说,如果类是final的,所有类的方法也是final的。Java编译器可能会内联所有的方法(这依赖于编译器的实现)。在我的测试里,我已经看到性能平均增加了50%。
9. 异常在需要抛出的地方抛出,try catch能整合就整合
try {
some.method1(); // Difficult for javac
} catch( method1Exception e ) { // and the JVM runtime
// Handle exception 1 // to optimize this
} // code
try {
some.method2();
} catch( method2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2
}
try {
some.method3();
} catch( method3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3
}
已下代码 更容易被编译器优化
try {
some.method1(); // Easier to optimize
some.method2();
some.method3();
} catch( method1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1
} catch( method2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2
} catch( method3Exception e ) {
// Handle exception 3
}
10. For循环的优化
Replace…
for( int i = 0; i collection.size(); i++ ) {
...
}
with…
for( int i = 0, n = collection.size(); i n; i++ ) {
...
}
5、 在JAVA + ORACLE 的应用系统开发中,java中内嵌的SQL语句尽量使用大写的形式,以减轻ORACLE解析器的解析负担。
10、尽量采用lazy loading 的策略,即在需要的时候才开始创建。
例如: String str = “aaa”;
if(i == 1) {
list.add(str);
}
应替换为:
if(i == 1) {
String str = “aaa”;
list.add(str);
}
12、不要在循环中使用:
Try {
} catch() {
}
应把其放置在最外层
如何用JAVA实现CA认证?
by fleshwound ()
(注:这是我们的完整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它有些部分尚要求保密,希望这个拙文能给做J2EE项目的兄弟们带来点帮助,有任何关于JAVA安全和密码学理论和应用的问题可以来我们的论坛:)
近年来,随着互连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上订购和网上在线支付的为主要功能的网店系统(Web Shop System)是目前电子商务的热门技术。
JAVA以它“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的神奇魅力和强大的安全技术支持,很快成为WEB信息系统开发的首选语言,而J2EE就是为了WEB应用开发而诞生的。目前J2EE的应用大部份都是多层结构的, 良好的分层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可以使得代码结构清晰,方便组件复用,可以快速适应应用的新需求。同时,JAVA还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技术(例如:JCA,HTTPS,JSSA等)。对于电子商务系统而言,系统平台的安全性和效率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正好是J2EE及其相关技术的强项。
0 系统中所要使用的API及其特点介绍
该系统中主要使用的技术和特点如下:
(1)EJB :主要是作为J2EE中间层,完成商业逻辑。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EJB: 会话 Bean (Session Bean)、实体Bean (Entity Bean)、消息驱动的Bean(MDB);
(2)JAAS:在J2EE 中用于处理认证和授权服务,进行资源控制;
(3)JSP和Java Servlets:用于J2EE的表示层,生成用户界面;
(4)JDBC:用于数据库(资源层)的连接和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5)JNDI:Java命名和目录接口,该API实际上是用来访问J2EE的所有资源;
(6)JMS:Java消息传输服务,配合MDB使用。
1 Session的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项目中,保存Session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分别放在客户端,一是集中放在服务器端。在客户端保存Session是指将Session的状态串行化,然后嵌入到返回给客户的HTML页面中。当Session中的信息很少时,这样实现比较容易,另外这种方法还消除了跨越多个服务器复制状态的问题。
但是在客户端保存Session状态时,必须考虑到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因为黑客可能通过嗅探攻击(Sniffer)获取敏感信息。为了不让敏感信息数据暴露,解决的方法是对数据进行加密或者使用HTTPS,采用SSL技术。
如果是要保存大量Session状态的应用,最好的方法是将Session状态统一放在服务器端。当状态被保存在服务器上时,不会有客户端Session管理的大小和类型限制。此外,还避免了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而且也不会遇到由于在每个请求间传送Session状态带来的性能影响,但是对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比较高。网店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Session还是集中放在中间层服务器端,同时对客户端到服务器端采用SSL连接。
2客户端的缓存安全设计
大部分顾客使用的WEB浏览器将浏览过的页面缓存在磁盘上,这样我们浏览网页的时候不需要重新向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对于普通的网页不存在安全问题。但是对于需要保密的WEB应用,会带来安全隐患和泄漏隐私,因此对于客户端缓存,也必须做适当的处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禁止使用缓存,但是对于大部分顾客而言,要求在客户端不用缓存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中间层解决该问题,方法是采用Servlet过滤器技术。该技术是Servlet2.3以后才出现的,在J2EE中的应用很广泛。要使用该技术,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1) 编写一个Servlet过滤器,实现javax.servlet.Filter接口;
(2) 修改Web.xml文件,使容器知道过滤器在什么时候被调用。
Javax.servlet.Filter主要有3个方法:
(1)init(FilterConfig cfg) :当开始使用 servlet 过滤器服务时,容器调用此方法一次。传送给此方法的 FilterConfig 参数包含 servlet 过滤器的初始化参数;
(2)destroy() :当不再使用 servlet 过滤器服务时,容器调用此方法;
(3)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FilterChain chain): 容器为每个映射至此过滤器的 servlet 请求调用此方法,然后才调用该 servlet 本身。传送至此方法的 FilterChain 参数可用来调用过滤器链中的下一个过滤器。当链中的最后一个过滤器调用 chain.doFilter() 方法时,将运行最初请求的 servlet。因此,所有过滤器都应该调用 chain.doFilter() 方法。如果过滤器代码中的附加认证检查导致故障,则不需要将原始 servlet 实例化。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调用 chain.doFilter() 方法,相反,可将其重定向至其它一些错误页面。
如果 servlet 映射至许多 servlet 过滤器,则按照应用程序的部署描述符(web.xml)中的先后出现的次序来调用 servlet 过滤器。这一部分的主要代码如下:
//要引入的类库
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security.*;
//设置servlet过滤代码段
public class CacheFilter implements Filter {
protected 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private String cachetp;
//初始化
public void init(FilterConfig filter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this.filterConfig = filterConfig;
cachetp=config.getInitParameter("CacheControlType");
if (cachetp==null)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没有定义Cache控制类型");
}
}
//
public void destroy()
{
this.filterConfig = null;
}
//执行过滤器部分
public void doFilter(ServletRequest request,ServletResponse response,FilterChain chain)
throws IOException, ServletException {
if (response instanceof HttpServletResponse )
{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resp.addHeader("Cache-Control",cachetp);
}
els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非法相应!");
}
chain.doFilter(request, response);
}
}
以下是在Web.xml中添加的对应的内容
CacheFilter
CacheFilter
Cache filter
CacheControlType
no-store
CacheFilter
/cachecontrol
3视图访问的安全设置
所有用户都必须登陆,只有登陆才可以看到用户的角色和权限相对应的视图。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一个视图或者部分的视图被一个未被授权的客户直接访问。
在一些情况下,资源被限制为完全不允许某些用户访问,例如:管理后台就不应该让普通顾客会员访问。有几个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个方法是加入应用逻辑到处理控制器或者视图的程序中,禁止某些用户访问。另一个方案是设置运行时的系统,对于一些资源,仅允许经由另一个应用资源内部调用。在这种情形,对于这些资源的访问必须被通过另一个表现层的应用资源进行,例如一个servlet控制器。对于这些受限制的资源不允许通过浏览器直接调用。
在J2EE中,可以利用Web容器中内置的安全技术来进行角色访问资源的控制。根据最新版本的servlet和EJB规范,安全限制在web.xml的配置描述文件中描述,我们可以通过配置web.xml来控制角色访问,修改配置描述文件web.xml就可以达到快速修改安全策略的目的。
安全限制允许使用编程的方法根据用户的角色来控制访问。资源可以被某些角色的用户访问,同时禁止其它的角色访问。另外,某个视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角色来限制其访问。如果某些资源完全不允许来自于浏览器的直接访问,那么这些资源可以配置只允许一些特殊的安全角色访问,而这些安全角色不分配给任何一个用户。这样只要不分配这个安全角色,那么以这种方式配置的资源将禁止所有的浏览器直接访问。下面一个例子就是web.xml配置文件的一部分,它定义了一个安全的角色以限制直接的浏览器访问。角色的名字是“vip”,受限制资源的名字是specialgood1.jsp、specialgood2.jsp、specialgood3.jsp和bookinfo.jsp。除非一个用户或者组被分配到“vip”角色,否则这些客户都不可以直接访问这些JSP页面。不过,由于内部的请求并不受这些安全的限制,一个初始时由某servlet控制器处理的请求将会导向到这些受限制的页面,这样它们就可以间接访问这些JSP页面。
<security-constraint>
<web-resource-collection>
<web-resource-name>specialgood </web-resource-name>
<description>special good infomation</description>
<url-pattern>/shop/jsp/a1/specialgood1.jsp</url-pattern>
<url-pattern>/shop/jsp/a1/specialgood2.jsp</url-pattern>
<url-pattern>/shop/jsp/a1/specialgood3.jsp</url-pattern>
<url-pattern>/shop/jsp/a1/bookinfo.jsp</url-pattern>
<http-method>GET</http-method>
<http-method>POST</http-method>
</web-resource-collection>
<auth-constraint>
<role-name>vip</role-name>
</auth-constraint>
</security-constraint>
3 各层次间的耦合问题与解决策略
表现层的数据结构,例如HttpServletRequest,应该被限制在表现层上。如果将这些细节放到其它层(主要是业务逻辑层)中,将大大降低了代码的的重用性,令代码变得复杂,并且增加了层间的耦合。解决方法一个常用方法是不让表现层的数据结构和商业层共享,而是拷贝相关的状态到一个更常见的数据结构中再共享。你也可以选择由表现层数据结构中将相关的状态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参数共享。另外在域对象暴露表现层的数据结构,如果将诸如HttpServletRequest的请求处理数据结构和域对象共享,这样做也会增加了应用中两个不同方面的耦合。域对象应该是可重用的组件,如果它们的实现依赖协议或者层相关的细节,它们可重用性就很差,同时维护和调试高耦合的应用更加困难。成熟的解决方案是不通过传送一个HttpServletRequest对象作为一个参数,而是拷贝request对象的状态到一个更为常用的数据结构中,并且将这个对象共享给域对象。你也可以选择由HttpServletRequest对象中将相关的状态分离出来,并且将每一个的状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参数提供给域对象。
4 EJB的安全设计与控制
EJB的执行过程一般是这样的:(1)客户端通过JNDI检索Home对象的引用;(2)JNDI返回Home对象的引用;(3)请求创建一个新的EJB对象;(4)创建EJB对象;(5)返回EJB对象;(6)调用商务方法;(7)调用Enterprise Bean.引起EJB的安全问题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用包嗅探器(Packet Sniffer)获取用户凭证信息并直接调用会话Bean;(2)对实体Bean进行未授权访问;(3)对消息驱动的Bean的无效访问(发布恶意或者虚假的消息).
以上安全问题可导致客户端或者服务端欺骗攻击和DDOS攻击。解决问题(1)的方法是使用JAVA中SSL技术来保护通讯,解决(2)的方法是对于实体Bean全部采用本地接口或者采用JAAS(文献[1]),对于(1)和(2),我们可以同时采取以下措施:让容器完成认证并传输用户凭证信息,另外使用声明性或者程序设计的安全验证角色。对于问题(3),J2EE并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来保证信息来自可信任的源。该方法的结合代码简要说明如下,消息采用JMS传递:
//客户端,要用到消息发送者的私钥进行签名
...
message.setString("userid",userid);
message.setString("useritem",useritem);
message.setInt("usersn",serialnum);//包含一个序列号
message.setString("usercertid",certid);
String signature=getSignature(userid+":"+useritem+":"+serialnum+":"+certid);
//进行签名,其中getSignature为签名函数,要用到消息发送者的私钥进行签名,具体密码学技术可参考文献[2];
message.setString("signature",signature);
sendmessage(message);//发送信息
...
//服务器端
String checkstr=userid+":"+message.getString("useritem")+":"+
message.getInt("usersn")+":"+usercertid;
boolean b_check=checkSignature(checkstr,msg.getString("signature"),
usercertid,userid);
//进行验证,其中checkSignature为验证函数,要用到消息发送者的公钥进行验证,具体密码学技术可参考文献[2];
5 CA中心与证书的生成
前面我们已经提出在客户端要使用HTTPS和SSL,因此要建立一个自己的CA中心来管理分发证书,加强客户端到中间层服务器端通讯的安全性.建立CA中心的第一步是利用JAVA工具包中的Keytool生成一个X509证书,然后将该证书交由权威CA中心Vertsign签名,再将该证书设置为根证书,建立自己的CA.每次有新用户注册交易的时候,都必须签发一个用户独一无二的证书,关键的过程是如何签发证书.签发证书的过程如下:
(1)从中间层CA服务器的密钥库中读取CA的证书:
FileInputStream in=new FileInputStream(ShopCAstorename);
KeyStore ks=KeyStore.getInstance("JKS");
ks.load(in,storepass);
java.security.cert.Certificate c1=ks.getCertificate(alias);
(2)获得CA的私钥:
PrivateKey caprk=(PrivateKey)ks.getKey(alias,cakeypass);
(3)从CA的证书中提取签发者信息:
byte[] encod1=c1.getEncoded();
X509CertImpl shopcimp1=new X509CertImpl(encod1);
X509CertInfo shopcinfo1=(X509CertInfo)shopcimp1.get(X509CertImpl.NAME+
"."+X509CertImpl.INFO);
X500Name issuer=(X500Name)shopcinfo1.get(X509CertInfo.SUBJECT+
"."+CertificateIssuerName.DN_NAME);
(4)获取待签发的证书相关信息,与(3)类似;
(5)设置新证书的有效期、序列号、签发者和签名算法:
//设置新证书有效期为1年
Date begindate =new Date();
Date enddate =new Date(begindate.getTime()+3000*24*360*60*1000L); CertificateValidity cv=new CertificateValidity(begindate,enddate);
cinfo2.set(X509CertInfo.VALIDITY,cv);
//设置新证书序列号
int sn=(int)(begindate.getTime()/1000);
CertificateSerialNumber csn=new CertificateSerialNumber(sn);
cinfo2.set(X509CertInfo.SERIAL_NUMBER,csn);
//设置新证书签发者
cinfo2.set(X509CertInfo.ISSUER+"."+
CertificateIssuerName.DN_NAME,issuer);
//设置新证书算法
AlgorithmId algorithm =
new AlgorithmId(AlgorithmId.md5WithRSAEncryption_oid);
cinfo2.set(CertificateAlgorithmId.NAME+
"."+CertificateAlgorithmId.ALGORITHM, algorithm);
(6)创建证书并签发:
// 创建证书
X509CertImpl newcert=new X509CertImpl(cinfo2);
// 签名
newcert.sign(caprk,"MD5WithRSA");
(7)将新证书提供给注册用户,并提示安装,一般的做法是在用户注册成功后系统立即返回一个证书对象给中间层某个Servlet,由其返回给用户。
参考文献
[1]沈耀,陈昊鹏,李新颜.EJB容器中基于JAAS 的安全机制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9 16~18
[2](美)Jess Garms著,庞南等译. Java安全性编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
[4] 蔡剑,景楠. Java 网络程序设计:J2EE(含1.4最新功能)[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美)John Bell Tony Loton. Java Servlets 2.3编程指南[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6](美)Joseph J.Bambara等著,刘堃等译. J2EE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7](美)Li Gong著.JAVA 2平台安全技术——结构、API设计和实现[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8](英)Danny Ayers等著,曾国平等译. Java服务器高级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9]
[10]
java投票排名实现
两种实现方式:1)sql,2)java
1)sql语句-mysql
SELECT NAME,num,ranking
FROM (SELECT NAME,num,
IF (num =@num ,@ranking ,@ranking :=@ranking + 1)AS ranking,
@num := num
FROM score,
(SELECT @ranking := 0,@num:=-1) tmp
ORDER BY num DESC
)tmp
2) java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初始化数据
ListRank ranks = Arrays.asList(new Rank("薛之谦", 100l),
new Rank("陈奕迅", 102l),
new Rank("田馥甄", 100l),
new Rank("周杰伦", 99l));
//按分数降序排序
ranks.sort((r1, r2) - r2.getNum().compareTo(r1.getNum()));
//计算排名
int ranking = 0;
long num = -1;
for (Rank rank : ranks) {
rank.setRanking(rank.getNum() == num ? ranking : ++ranking);
num = rank.getNum();
}
//输出
ranks.forEach(o - System.out.println(o.getName() + ";" + o.getNum() + ":" + o.getRanking()));
}
帮我详细解释一个JAVA程序。
代码不完整,解释下当前有的代码,主要是根据选项展示不同的功能。
这里关系到两个类,Ks和RDLink,在
public Ks(){
rdl=new RDLink();
}
中可以看出,在构造方法Ks()中,实例化Ks时,也会产生RDLink对象。
这段代码主要的代码是这里,doOption=sys.doMenu();
doMenu()此方法应该是产生一个菜单,让用户选择,但是代码中并没有给出这个方法的方法体是如何写的,所以不做解释,功能肯定是产生菜单,该方法返回一个整数,对应的结果如下:
case 1:
sys.doAddRecord();
break;
case 2:break;
case 3:
sys.browseAllRecord();
break;
case 4:break;
case 5:return;
如果是1,添加一条记录
如果是3,浏览所有记录
2,4,5没有响应。
添加记录和浏览所有记录只是我根据编程的人方法名猜测的,具体功能看不到方法体不好说。
关于java实现ks和java实现跨平台需要的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